中国在建的核电站 2020年(中国什么时候建核电站)
中国在建的核电站 2020年(中国什么时候建核电站),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在建的核电站 2020年(中国什么时候建核电站)相关信息,下面一起看看。
核心提示:文章来源:科技日报(原标题:未来10年将建60台核电机组,不算多)编者按日前有媒体报道,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未来10年我国将建60台核电机组。这引发了又一波“核怀疑”、“核恐怖”、“反核”.
来源:科技日报
(原标题:未来10年将建60台核电机组,不算多)
编者按日前,有媒体报道称,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未来10年我国将建成60台核电机组。这引发了又一波“核疑”、“核恐”、“反核”的舆论:传言“批建核电”终于落地了。建这么多核电机组安全吗?经济新常态下,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乏力。这会导致新的产能过剩吗?等一下。这些都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。从今天起,本报将刊发中国核电发展系列报道,为读者释疑解惑。
“未来10年中国将建至少60台核电机组”无疑是最近核电领域最大的新闻,引起网友热议。大众关注的核电大规模建设终于尘埃落定。这是什么意思?
10年60台,是否轻率?
“10年建60台核电机组”从传播上来说很吸引眼球,但实际上并无新意。3354国务院发布的《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(2014—2020年)》早就提出,到2020年,在运核电规模达到5800万千瓦,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。
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林成戈解释说,要完成国家规划,按目前运行的28台机组计算,装机容量2614.8万千瓦,在建的26台机组,装机容量2912万千瓦,到“十三五”末可以达到5800万千瓦,但建设规模少3000万千瓦;因此,在十三五计划中,将再建造28-30个单元。以同样的速度,到2025年,将有大约30多个单元需要建造。
10年60台,是否轻率?看看中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背景就清楚了:到2020年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%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%-45%;到2030年分别达到20%左右和60%-65%左右,碳排放量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,并争取尽快达到峰值。“履行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,各种绿色低碳能源必须分类分解,这是发展目标”。到2020年,核电在运5800万千瓦,在建3000万千瓦,“这是最低量”。
福岛事故改变不了核能安全清洁的结论。
日本福岛核事故对公众的影响是巨大的,甚至是“无法接受”的。
在强调这一基本点的同时,辐射防护专家、中核集团潘院士、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何建坤教授、中广核苏州热工研究院周汝明研究员等,对福岛事故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,指出福岛事故并不能改变“核能是一种安全环保的能源”的结论。
潘的研究表明,在环境影响方面,褐煤、煤炭、石油、太阳能、水力、生物质、风能、核能中,核能依次排名最低;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言,核能的辐射量远远低于煤炭。
事实上,福岛事故后,世界各国发展核电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。用林成戈的话来说就是“该发展的还在发展,该抛弃的还在抛弃”。德意重申放弃核武器,与福岛事故本身无关;福岛事故之前,中国大规模建设核电已经“万事俱备”
核事故的概率和损失远小于车祸、矿难等事故。为什么大众心理特别容易受到核能的伤害?要回答这个问题,多年前,在中国工程院于天津举办的第139届中国工程科技论坛“中国核能的科学发展”上,包括15位院士在内的行业专家的归纳令人印象深刻。
3354核能的“原罪”。不幸的是,人类首次在战争中使用核能。二战结束前,广岛和长崎上空的两朵蘑菇云造成了天启式的人员伤亡,这是一切“核恐惧”的根源。这就让核能天然背负了“原罪”。“你可以令人信服地谈论和平利用核能和人类控制核能的美好未来,但很难抹去那个痛苦的原始印记”。
3354核事故的滞后和扩散效应。虽然核事故的死亡人数远远少于矿难和车祸,但像切尔诺贝利这样的核事故直接导致了一个中等城市“空城”的灾难,其后果至今仍未得到处置。“对人们心理的连锁影响,很难用具体数字来描述”。
3354核能之谜。核电站和常规电站最大的区别是“常规岛”前端的反应堆叫“核岛”,和普通电站一样,大家一看就知道;但由于核能的特殊性,核岛的反应堆都被置于严密的安全壳内,外人无法详细告知。这就给核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,“神秘的东西容易导致恐惧,这是人的天性”。
已知的核安全是公众的“定心丸”。
国内某核电站项目之初,在选址过程中,一位站出来与反核人士交流的院士问:“一句话告诉我,核电站到底安全不安全?”作为业内负责任的专家,当然不能给出“一句话”的答案,而是用一堆“多少ppm”的事故概率来严谨地表述其安全指标。结果当然是“像你这么大的专家都不敢说安全,那肯定不安全。”3354显然,在这里,这个“安全”不是“安全”。
林成戈和他的同事郝是这样看待这件事的:绝对和100%的安全是不存在的。“坐公交车安全吗?”要求绝对安全是不现实的,相当于“幻想一种完全无风险的能源”,“鼓吹一种没有成本的收益”。所以,一方面,要回归理性和常识:所谓的安全,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对于足够大的利益来说,是可承受的、可控的风险”,业界需要做的是“尽可能降低风险”;另一方面,技巧性的、通俗易懂的、无缝的沟通也是必要的,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。
面对公众的心理障碍,林成戈和郝总是自我反思:虽然业界有精美的核科普小册子,有定期不定期的核电厂“公众开放日”,但覆盖面仍然不广,宣讲和传播仍然不够深入和透明。最重要的是让公众了解业界习以为常的“不合理”监管,不惜一切代价的安全设计,无孔不入的核安全文化,“无条件遵守”的安全程序,“严格到苛刻,细致到极致”的安全质量控制等等。光是安全是不够的,即使是工业领域的最高水平;已知的核安全是公众的“定心丸”。
“民间反核”违背事实,夸大数据。
包括这一条,每当国内核电领域出现新动向,总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,影响公众,甚至影响决策。过去这些都被概括为“民间反核”。
“‘民间反核’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和事实不符”。郝列举了中国七个核电大省,发电量占比浙江16.7%,广东15.6%,福建15.4%,辽宁8.9%,江苏3.7%,山东、广西新投产。事实是,核电站所在地的居民和地方政府并不“恐核”或“反核”;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当地人对核电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放心和友好。以运行了25年的中国最早的核电站秦山为例。其所在的海盐,已成为著名的“核和谐福地”。在这种正面效应的引导下,那些尚未建成的厂址,普遍表现出“只盼你来”的积极态度,以最有希望成为首批内陆核电站厂址的湖南桃花江、湖北咸宁、江西彭泽为最典型。
郝和林成戈分析说,“反核”倾向并不仅限于中国。在世界范围内,“恐核”、“反核”、“拥核”的对立由来已久,历史上仅有的几次核事故无疑推高了“反核”的声音;然而,“反核”在舆论上的共鸣似乎从来没有像福岛之后那么明显。但在中国和国外,其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。
林成戈介绍,在美国,“反核”的声音也在福岛之后一度兴起。但由于法律体系健全,以美国核管理委员会(NRC)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强大,政府既定的核能政策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。在中国,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健全,监管标准和制度也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。核电计划是经过行业内外无数专家学者反复评估论证后正式发布的,实际上却因为舆论而“叫停”。因此,他提出了如何保持国家核电政策相对稳定的问题。——“是行业内外上千名专家十几年反复科学论证的结论可信,还是少数人违背事实、夸大数据绑架民意的结论可靠?”(科技日报北京1月3日电)
更多中国在建的核电站 2020年(中国什么时候建核电站)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,本文仅仅做为展示!